(二)艺术形态融合立足文物叙事
《国家宝藏》融合了演播室综艺、纪录片、戏剧等多种艺术形态,首创“纪录式综艺语态”。⑦从节目形态来看,今天的传统文化节目,正逐渐演化为一种集知识、新闻、综艺、纪录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型形态,理念、内容、形式都焕然一新。相较于传统的演播室综艺,《国家宝藏》借助演播厅3D投影的场景搭建,杂糅纪录片的气质、戏剧的艺术呈现,进行来源于史实但又高于史实的戏剧创作,借助当红明星的公众形象,展现了27出构思精巧的“前世传奇”舞台剧。《国家宝藏》立足于文物叙事,巧用多种艺术形态的融合,用通俗易懂的现代叙事手法,构建了27个看似遥远实则贴近人伦的温情故事,将中国传统又极富深意的历史文化巧妙地输送进观众内心,真正意义上做到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美德,进而体现电视栏目作为大众传媒文化,传承社会责任和进行本土化创作的源动力。
同时,作为传统电视节目,《国家宝藏》结合互联网移动终端走向年轻化的群体。随着节目内容与形式的不断推陈出新,青少年群体成为收视大军中的主心骨。针对这群有知识、有文化的收视群体,《国家宝藏》稳抓“年轻”这一心态,正如讲解员张国立的开场白所提及:我们是一个年轻的节目,有多年轻?也就上下五千年。这种从节目口号就拉近与观众距离的方式,贴切地迎合了当下受众的活跃心态,并使节目逐渐走向年轻化。
三、文化引领:国家电视台的责任担当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的重点任务,要求综合运用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等各类载体,融通多媒体资源,统筹宣传、文化、文物等各方力量,创新表达方式,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实施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⑧
精准的媒体定位,明确的政策响应,《国家宝藏》是先例、特例,但绝非只此一例。吕逸涛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谈到:“作为国家级电视台中的一员,央视综艺频道始终牢记自身平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致力于将节目的价值感、娱乐性与社会真实需求有机结合,不盲从市场的风向,只聆听百姓的心声和社会的回响。”⑨责任使命感就是《国家宝藏》文化类电视节目存在的重要意义。博物馆作为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⑩立足电视节目,《国家宝藏》不仅是对文物的展览、文化的呈现,一个更重要的意义便是唤起大众对文物保护、文明守护的重视,做好传统文化的引领。
《国家宝藏》第一次将镜头对准故宫讲解员,以平民视角的策略,引发大众对故宫志愿者的重视。节目邀请到10位不同年龄、不同社会阶层的志愿者,其中不乏高学历的90后,他们因传承中华文明自愿加入到讲解员的队伍,号召更多有志的同龄人关注故宫博物馆,进而正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与弘扬。聚焦故宫博物馆志愿者群体的思路,利用当下社会做出实际贡献的群众来号召引领公众的偏好与文化传承,是《国家宝藏》作为中央媒体创办的栏目,关注普通百姓、引领社会文化偏好的责任与使命感所在。聆听百姓心声,让参与到文化传承与引领的实践中的百姓发声,进而彰显央视的社会责任意识与节目价值。
时下“喧闹式”综艺深受年轻人喜爱,游戏环节、偶像明星、情节展现等元素的设定无不成为沸腾观众的“躁点”。但真正有营养、有价值的电视节目更该寓教于乐,“笑料”的背后需要引发观众的思考。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传播艺术教授约翰·菲斯克认为:为了流行,电视必须抓住形形色色的观众,而且为了被他们选择,电视必须是开放的文本,允许各种不同类型的亚文化群体从中生发满足自己亚文化身份认同需要的意义。?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综艺的兴起,传统的电视节目为了迎合时下受众的观影口味,片面且过于依赖受众的收视需求与偏好来制作节目,造成综艺节目同质化的局面,也因此造就了千篇一律的快综艺霸占电视市场的畸形景观。
反观《国家宝藏》,娱乐综艺里套路式且游戏人的情节安排被深化为严谨但兼具戏剧效果的文物故事;笑点十足的包袱预设被置换成为平民发声的文化号召。基于选题的慎重、技术的支持、形式的创新、效果的呈现、文化的传承、电视的引领,《国家宝藏》开创了国内首档文化探索节目兼具文化价值与口碑效应的先河。借助明星的公众影响力、平民志愿者的公益影响力,讲述中国故事,引领传承中华文化,从粉丝到社会群体中产生“中华文化传承热”,是《国家宝藏》作为电视节目的责任担当与文化使命。
上一条:传统经济学在互联网领域失灵了吗? 下一条:盘点世界杯上的新颖“黑科技”
【关闭】